penalty of piety MEC FJU

Tuesday, January 03, 2006

印度詩哲泰戈爾訪華
2005年04月12日 02:38 香港商報

1924年4月,印度詩哲泰戈爾應梁啟超、蔡元培以北京講學的名義邀請來華訪問。他於1924年4月12日抵達上海,次日應上海各學術團體邀請發表演說,然後訪問杭州、南京、濟南、北京、太原、武漢等地。

泰戈爾是 印度百科全書式的哲人,他一生寫作了五十多部詩集,十二部中、長篇小說,一百多篇短篇小說,二十多部劇作,還畫了一千五百多幅畫,作了幾百首歌曲,撰寫了 大量的論文。他的抒情長詩《吉檀迦利》獲得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。加爾各答大學授予他博士學位,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,但他拒絕了這一封號,以示對英國殖 民主義的抗議。

1924年4月23日,泰戈爾乘火車抵達北京前門車站。梁啟超、蔡元培、胡適、梁漱溟、辜鴻銘、熊希齡、蔣夢麟等前往車站迎接。

泰戈爾在北京的時間裡,日程安排得很滿。他出席了社會各界的歡迎會和座談會,到北大、清華、燕京等幾所大學作了演講,拜會了末代皇帝溥儀。徐志摩、林徽音等人伴隨在泰戈爾身邊,參加這些活動。

當時的報刊上,有這樣的記載:‘林小姐人艷如花,和老詩人挾臂而行;加上長袍白面、郊寒島瘦的徐志摩,有如蒼松竹梅一幅三友圖。徐氏翻譯泰戈爾的演說,用了中國語彙中最美的修辭,以硤石官話出之,便是一首首小詩,飛瀑流泉,琮琮可聽。’

當時的中國,並不是所有人都歡迎泰戈爾。魯迅在他的雜文《罵殺與捧殺》中譏誚泰戈爾訪華的情形:‘ 他到中國來了,開壇講演,人們給他擺出一張琴,燒上一爐香,左有林長民,右有徐志摩 說得他好像活神仙一樣,於是我們地上的青年們失望了,離開了。神仙和凡人,怎能不離開呢? ’

5月8日是泰戈爾的六十四歲壽辰,北京的一些文化人為他舉辦了祝壽會。祝壽會由胡適操辦,梁啟超主持並為泰戈爾贈名。梁啟超說,泰戈爾的印度名字為拉賓德拉,意思是‘太陽’與‘雷’,如日之升,如雷之震,譯成中文應是‘震旦’,而‘震旦’恰巧是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,像征著中印文化的悠久結合。梁啟超又說,中國稱印度國名為‘天竺’,泰戈爾當以國為姓,所以泰戈爾的中國名字為‘竺震旦’。

祝壽會的壓軸戲,是觀看新月同人用英語演出泰戈爾的劇作《齊德拉》。劇中,林徽音飾公主齊德拉,張歆海飾王子阿順那,徐志摩飾愛神瑪達那,林長民飾春神伐森塔,梁思成擔任舞臺布景設計。

演出開始前,林徽音在幕布前扮一古裝少女戀望新月的造型,雕塑般地呈示出演出團體──新月社。

5月20日夜,泰戈爾離開北京前往太原,然後赴香港經日本回國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